台北天后宮  
首頁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 首頁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
首頁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 首頁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
  歷史沿革
  主委的話
  重要事紀
  管理委員會
首頁 歷史沿革
 
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 緣起與媽祖因緣 清領時期--艋舺新興宮 日治時期—真言宗弘法寺 從「弘法寺」到「台北天后宮」
 
 一府二鹿三艋舺 
 
  自從十六世紀發現新航路後,荷蘭與西班牙皆曾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並於十七世紀初期分別登陸臺灣南北部,為鞏固統治權力,皆選擇港口要塞做為據點,建造防衛性極高的城堡。後來荷蘭人又北征逼走西班牙人,於是持續統治台灣到十七世紀中期。明朝末年對抗滿清政府的鄭成功退守台灣驅走荷蘭人,從此中國大陸移民大量來台,逐漸由南部往北部發展。

  清廷領有台灣之後,准許台灣與中國大陸、日本和南洋等地通商貿易。隨著商業的興起,也促使台南府安平、鹿港與艋舺成為商業發展之大港。到了乾隆年間更由於台南、鹿港與艋舺商船雲集、行郊林立,商家櫛比,百貨充盈,民生殷富,因此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也因為台灣的移民文化特質所致,都市發展與廟宇文化間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一方面寺廟隨著地區發展而成長;另一方面,寺廟茁壯也深深影響著社會之發展。因此,時至今日,「一府、二鹿、三艋舺」都尚有見證當地歷史的媽祖廟。

圖一:一府二鹿三艋舺位置圖
說明:
1.修改自1784-1830年臺灣港口分布圖(http://thcts.ascc.net/view.asp)
2.原圖中有將各港口依大小做分級,本圖只標出較大較明顯的港口
3.其中最大最明顯的點即為安平、鹿港、艋舺,顯現出「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地位
 艋舺緣起與媽祖因緣 
 
  清代淡水河與沿岸市街發展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台北盆地的發展,也從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坌,往內陸城鎮的新莊、艋舺、松山(古稱錫口)、大稻埕、士林、南港而發展。更由於移民者於渡海來臺時對於環境不安以及生活不易的恐懼,因此隨身攜帶神像或香火以保平安,來臺後更因感念神祇庇護而將其供奉起來,隨著信眾的增加,便興築寺廟來供奉,因此碼頭邊通常都會成為鬧市或廟口,亦即寺廟通常築在河邊,廟口對準河對岸的山頭,一方面與風水有關,另一方面也保佑行船者安危。

  根據相關史志記載,廟宇的創建年代確實與該地的開發順序有關。清康熙年間淡水干豆門首先出現天妃廟 ;雍正年間新莊也出現天后廟 ;乾隆年間在艋舺(亦即本宮前身艋舺「新興宮」)、錫口 、八里坌 也都分別興建了天后宮;嘉慶、同治年間也都陸續在芝蘭街 與大稻埕 建有天后宮;光緒年間官府更有感於媽祖的靈驗,於本宮建置相隔142年後於臺北府治後街建有台北府天后宮 。日前台北市政府更於台北市建城一百二十週年舉辦「迎媽祖回台北城」的活動,可見信仰文化的力量至今亦是不容忽視。

圖2:清領時期台北市天后廟座落位置圖
說明:
1.該圖以淡水河系為主,並參考台北市地圖所描繪而成。
2.圖中(1)(2)(3)....表示該廟宇興建順序,其中艋舺與大稻埕媽祖廟於日治時期遭拆除,故將其遷移後位置一併繪製。
 清領時期--艋舺新興宮 
 
  乾隆初年,漢人入墾台北盆地漸多,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三邑人鳩資興建「龍山寺」,歷經二年峻工。而後向北發展了舊街、新店街(今西園路一段),而比舊街更早發展的蕃薯市街(後改為歡慈市街,今貴陽街一段)交會處,至西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則興建了「新興宮」,後來的市街發展便以「新興宮」為中心,進而向東、北方延伸;1788年清乾隆53年則陸續建立了「清水巖祖師廟」,而後這三座廟於西元1825年清道光5年便被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
 

圖3:「新興宮」外觀圖

圖4:艋舺三大廟門位置圖
 
  根據文獻記載「天后廟……一在淡水艋舺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天后宮…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可知創建年代為西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原名「天后宮」或「天后廟」。

  關於本宮建置過程眾說紛紜,其中從早期主事者口中留傳下來有此一說:「兩百多年前,有一條貿易船到艋舺來,到艋舺後便將船上媽祖請到陸上祭祀,但辦完業務後,船主想要將媽祖迎回船上起帆回程時,事事不如意,幾經推測,得知媽祖有意留下,因此再度將神像請上岸,一行人才順利離開,於是艋舺的行船業者,乃出錢出力於艋舺新興區的蕃薯市街入口處合建寺廟來供奉媽祖,這也就是『新興宮』的開始。」;而關於本宮所奉祀之媽祖來源說明亦各異,有一說為新莊「天后宮」分靈而來亦有傳說為河流漂流所得,但真實究竟為何,至今已因記載闕如無以考據。惟可確定的是,本宮的信眾亦因媽祖的靈驗而香火頂盛,綿延不絕。

圖5:「新興宮」舊建制圖(臺郡天后宮圖說)
 
  根據重修台灣府志中「新興宮」建制圖可看出「新興宮」建制規模頗稱宏敞,廟門外有樓台及演戲場地。中間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二進,雜祀諸神;廟右側有屋三進為官廳,四周牆垣圍繞。再者,根據日治時期對台灣的調查報告中得知當時本宮位於艋舺地區的前身「新興宮」面積約有127坪;屬於本宮的土地面積約有160坪;其餘的附屬財產部分約有40坪,可看出清領時期本宮即具有相當規模。
 

圖6:艋舺「新興宮」
 
  西元1813年清嘉慶18年本宮發生火災焚燬;西元1825年清道光5年重修,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而後,日本政府接管台灣,到了西元1937年日昭和12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人發起皇民化運動、設立日語家庭,並要求廢止台灣寺廟,改奉祀日本神。西元1943年日昭和18年,日本政府更以必須開闢防空道路為理由,強制將本宮拆除,而信眾只好將神像以及神器暫奉置於「龍山寺」後殿,因此艋舺地區的精神中心「新興宮」便在這樣的因素下遭瓦解,暫時走入歷史。
 

圖7:清嘉慶行壇
 日治時期—真言宗弘法寺 
 
  西元1895年日明治28年清日簽定《馬關條約》,確定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而後便開始日本對臺灣的治理階段。日本政府在台期間同時引進日本佛教宗派,前後共有八宗十四派,在臺灣快速的傳播開,作為日本同化臺灣的第一步。其中真言宗高野派於西元1896年日明治29年傳入台灣,為日本真言宗各派中勢力最大的一派,全名為「高野山真言宗」。其所奉祀的弘法大師─空海,對於日本佛教的發展有極度的貢獻,是將密教典籍由中國傳回日本的關鍵人物,而後卻因中國大陸下令禁止密教而失傳,使得該密教雖在中國失傳,但卻得以在日本繼續延續下去,並對於日本文化與佛教界都有相當之影響力。
 
圖8:弘法大師立像 圖9:新高野山弘法寺圖
 
  「高野山真言宗」傳入台灣之初,於西元1899年日明治32年即在艋舺新起街設布教所,並組織護國十善會,對會員每月配發雜誌「真言」,以資幫助弘法,並附帶辦理社會事業,在寺境內設免費宿泊所及寄居宿舍,收容生活貧困民眾,且予介紹職業…等。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方由信徒捐獻及本山高野山金剛峯寺撥款補助於台北市西門町興建寺院,稱為「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兼理該宗派在台灣本島佈教監理事宜。

  根據「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建立許可」資料顯示,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於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提出建立於台北廳大加蚋堡台北艋舺新起橫街壹丁目貳番地之建廟許可,並附有各項建物建坪面積以及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財產目錄,可證實真言宗確於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於西門町設「新高野山弘法寺」,並獲得合法之使用權利。根據日治時期統計報告書中亦可看出,真言宗為日治時期在台各宗派中信徒人數最多之宗派。一方面不只可表現出真言宗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該教派在日本離臺後即快速沒落緣由。
 從「弘法寺」到「台北天后宮」 
 
  二次大戰後,日軍撤退,留下不少日本神社及廟宇仍然存在,因此本宮信眾燃起一線希望,希望能夠找到適合的廟宇將寄放於龍山寺後殿的神像進行遷廟之事宜。就本宮信眾將神像遷入西門町「弘法寺」的緣由說法有二。其一為光復後,本宮信眾即利用日據時代的「弘法寺」,就其正殿改造為媽祖的祠祀。而當時的「弘法寺」,完全為日本風格的建築,專供日本和尚念經拜佛之用,到了西元1950年民國39年,日本和尚攜缽歸國,才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接管,後來因為本宮信眾的極力爭取,終於將「弘法寺」接管,並改名為「臺灣省天后宮」。另

  一說法為二次大戰後,西元1948年民國37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黃啟瑞為使眾多百姓虔誠信仰之媽祖有所奉祀,因此選擇位於西寧南路的「法華寺」撥為新址,但本宮大批信眾紛紛認為「法華寺」是坐西朝東,與原來舊媽祖宮之坐北朝南不同認為不妥,因此另外尋覓了位於成都路西門市場邊的「弘法寺」為新廟址,並擇於西元1948年民國37年農曆6月1日入廟。將暫置於「龍山寺」後殿的媽祖請出,從「龍山寺」後殿一路盛大遊行至成都路進廟。而這樣的舉動引起原來居住於「弘法寺」的陳姓和尚抗議,因此向南京中央政府提出告訴,指控黃啟瑞違法核准,但最後經行政訴訟判決,裁定教育局長黃啟瑞勝訴,這個風波才結束。此時內部的空間格局與原「弘法寺」相同,只就其正殿改造為媽祖的祠祀,因此尚為日式風格之建築。剛遷入時,因本宮在艋舺時亦稱為「天后宮」,因此尚以「天后宮」為名。到了西元1952年民國41年8月,本宮以擲茭方式獲得媽祖的同意,冠上臺灣省的名號,將廟名「新興宮」改為「台灣省天后宮」。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11月 ,廟後的國際大舞廳發生火災,延燒至本宮,當時由於本宮係承接日本「弘法寺」之木造建築,致使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燬於一旦,所幸神明有靈,皆沒有遭受損傷。但當時礙於廟方經費不足,因此無法立即重建,只能臨時以木板搭蓋簡陋的廟宇。一直到西元1959年民國48年,配合媽祖壹仟年聖誕紀念,由信眾捐錢出力、重建正殿,其餘的建築則陸續興建,終形成現今之風貌。到了西元1967年民國56年本宮配合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也正式改稱為「台北天后宮」。
 
 
台北天后宮 ©2013 版權所有
© 2013 Taipei Tianhou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成都路51號(西門町) 電話:02-2331-0421 傳真:02-2312-2685 網頁製做維護 薪傳資訊
首頁 中文版 English 日本語